悠悠长江激荡而下,为武汉两江三镇带来了兴城之水,也带来了浩浩长风。江滩的风、东湖的风、光谷的风……乘“风”而来的武汉,如今正站在时代的潮头翩跹起舞,让世界瞩目。坐落于这座有风之城的武汉工程大学,亦迎风而上欲乘风破浪,成为浪尖的迎风“弄潮儿”——
胸怀万水千山,风生水起
大山巍峨雄奇,大江壮阔辽远,山水汇聚沉淀,成为一方涵养文化的沃土。依山而往、傍水而居的武汉工程大学,在伏虎山和南湖水的滋润下,在一代代武工大人的建设中,成为伫立于中国高教之林中的一颗璀璨明珠。
时光缱绻,岁月成篇。武工大的园中山水在岁岁年年中记录下数不尽的隽永故事。从建校伊始的万业待兴,到如今拥有武昌和流芳两个校区,占地约2000亩,享湖北省“生态园林式学校”之盛誉……这里山环水绕,景色怡人,成为了无数武工大人求学生活的胜地。
叠翠倩影、静思湖光,为校园点缀着一抹抹“山水碧色”。而大礼堂、达知桥、芳郁大道、校园操场,则见证了学子们青春活跃的身影。
与武工大相遇的四年,是126144000秒的心动,也是一生难忘的回忆。春天的生机盎然,夏日的绿意弥漫,秋天傍晚时分的静谧和谐,冬日里初雪扬起时的欣喜与难忘,都收进校园的“风光册”中,让学子们留恋不已。
这山水是脚下延绵不断的土地,也是心中创新探索的追求。
从诞生之初到蓬勃发展,武汉工程大学始终坚持扎根中国大地,服务国家和地方发展,以脚步丈量山水,用行动践行使命,书写出胸怀祖国、不负山水的武工大诗篇——
在长江保护和“双碳”研究中,武汉工程大学科研团队研发了磷石膏一体化处置方案,为解决长江总磷污染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方案;
聚焦绿色化工与环境保护,以袁军教授为主的研究团队成功研发一种以过氧化氢为主原料的新型环境友好型消毒液,解决了易燃易爆和刺激性等问题,受到广泛关注;
在推动乡村振兴的过程中,以杨芳为主的研究者深耕农产品资源开发与高值化利用,为农产品深加工产业的发展做出卓越贡献……
在科技发展的风潮中,武汉工程大学坚持“立足湖北,辐射全国,服务区域经济和化工行业”的服务面向,以一个个创新平台、一项项重磅成果证明着自己不变的初心——
10年来,学校新增省部级及以上科研平台23个,作为高校第一参建单位共同组建成立了湖北三峡实验室,与人福药业共建了“制药工程”联合实验室,与华为、北京中科汇联、海南金盘等共建ICT学院、人工智能研究院、工程研究中心,牵头磷化工龙头企业组建了“湖北磷产业绿色发展科技创新联盟”。一个个“重量级”平台的成立,撑起了“武工大智造”的梦想。
伏虎山麓风正起,南湖北畔水无痕。胸怀万水千山的武汉工程大学,在创新的风潮中,正风生水起,蓄势待发!
腹有诗书万卷,风华自现
山之有本,方巍峨高耸;水之有源,方为泉为渊。建校至今,一大批知名学者专家汇聚武工大校园,他们腹有诗书、学识渊博、才华横溢,他们兢兢业业、教书育才、诲人不倦,让这座学府成为远近闻名的知识殿堂。
翻开厚重的校史,第一页便是关于他们的故事——1972年,一群披肝沥胆、志存高远的先贤前辈,怀揣“为国家培养专业人才”的报国理想,不畏艰苦、无惧酷暑,开启了湖北化工石油学院(今武汉工程大学)的创建工作。从此,一所崭新的以本科为起点的高等学府伫立于白云黄鹤之乡。他们,便是学校的第一代开创者,也是武工大诲人不倦的师者。50多年来,一代代师者扎根武汉工程大学,潜心教学育人,成就学府美名。
1977年9月师生校园合影
光阴流转,缓缓翻阅书册,当目光聚焦在武工大2022年人才建设工作这一页时,可以看到——
学校“资源利用与新能源开发团队”获批第二批“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26位学者入选2022年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池汝安教授当选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洪汉玉教授获评2022年“湖北十佳师德标兵”,王恒博士入选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管理学院明均仁博士、外语学院邓军涛博士入选“湖北省优秀青年社科人才”首批培养计划,马克思主义学院辅导员蔡明广荣获“荆楚好老师”荣誉称号……
如今,经过多年建设与发展,武汉工程大学已经拥有了一支包括院士、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国家级领军人才、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人员等在内的杰出师资队伍,成为学校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有力保障。
名师弘文励教,学府人才辈出。半个多世纪以来,武工大为国家和社会培养了20万余名毕业生,许多校友成为了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骨干力量。值得一提的是,在湖北省化工、医药行业中产值1亿元以上的80余家大中型化工、医药单位中,就有近70%的企业主要负责人是武汉工程大学校友。
李杰,人福医药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武汉工程大学1980届校友,他率领公司自主研发化药1类新药注射用苯磺酸瑞马唑,成功打破国内外镇静药物领域近30年无创新药上市的局面。
柯映林,浙江大学求是特聘教授、浙江省特级专家,武汉工程大学1983届校友,他带领团队攻关技术难题,建立了我国第一条大飞机数字化装配生产线,在飞机自动化调姿对接、机器人制孔、自动化钻铆、复合材料自动化铺丝等高端装备研发和系统集成领域已处于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
近年来,学校办学成就、人才培养效果、就业工作获得社会广泛的关注,多次被《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湖北日报》等新闻媒体宣传报道,让“武汉工程大学”之名远扬。
漫漫诗书万卷,楚地风华自现。在武汉工程大学这本始终更新连载的书籍中,授教与受教的主人公们,讲述着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留下了一段段不朽的传说。
手持丹青墨笔,风举云摇
舒展武汉工程大学的发展长卷,峥嵘创业的底色与辉煌成绩的浓墨相得益彰,描绘出学府步步前进的图景——
1972年,湖北省政府发文通告:以湖北省工业学校为基础,组建湖北化工石油学院,此即武汉工程大学之肇始;
1974年,学校迁移至伏虎山麓、南湖北畔之现址,开启校园建设的征程;2006年,经教育部同意、湖北省人民政府批准,学校正式更名为武汉工程大学,迈上发展的新台阶。
此后十数年,学校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入选中西部高校基础能力建设工程(小211工程),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确定为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学校整体进入一本高校行列;入选国内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化工与矿业工程获批国内一流学科建设学科……
如今,学校设有18个学院,70多个本科专业,发展成为一所以工为主,覆盖工、理、管、经、文、法、艺术、医学、教育学九大学科门类的多科性教学研究型大学。
2022年6月,教育部公布新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名单,武汉工程大学12个专业获批入选。至此,学校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增至35个,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覆盖率达到65%;
2022年8月,“软科世界一流学科排名”公布,武汉工程大学矿业工程学科上榜2022世界一流学科排名100强;
2023年3月,ESI最新数据公布,武汉工程大学化学、材料科学和工程学3个学科继续稳居ESI全球前1%;
在硬核学科、一流专业的助力下,一批批学子征战创新赛场,直击科研难题,逐梦顶尖学府,展现出武工大学子的不凡实力。
2022年11月,在第八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总决赛中,学校本科生团队获高教主赛道1项金奖、2项银奖,实现在此项赛事中的重大突破;
每年的保研季,学校总会有大量学子凭借本科期间的优异表现和学校提供的平台机遇,进入国内外一流高校就读:
兰鑫,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2018级本科生,保送至北京大学药学院深造。在校期间,他先后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校长基金等比赛或项目,用努力与拼搏实现了自己的“北大梦”。
刘子茹,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2019级本科生,保送至清华大学读研。在校期间,她共获得国家级、省级、校级奖项近30项,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了2篇SCI论文,实现了自己的青春逆袭。
周金韵萍,武汉工程大学化工与制药学院2019级硕士生。她是武汉工程大学本硕一体化培养的优秀学子,在校期间斩获多项奖学金,在领域一流期刊发表多篇论文,被明尼苏达大学药学院药剂学系以全额奖学金($6.5万/年)录取为博士研究生。
征程波澜意壮阔,风物长宜放眼量。手持丹青墨笔的武汉工程大学,在办学发展与人才培养的画卷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画卷徐徐展开,未来还待精彩续写!
风浩浩荡荡,浪奔涌向前。经历五秩芳华的武汉工程大学,将在“双一流”建设的风潮中,锚定目标,迎风踏浪,向着“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目标一往无前,奋进不止!
奔向诗与远方,奔向心之所向。今年夏天,武汉工程大学,等风来,也等你!